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
雌性体长18—20 mm,灰黑带红。复眼绿色无带;额黄灰色,覆黑毛,额项宽略大于基宽,高为基宽的5.2倍;额基胛红棕色,方形,与亚胛接触,与复眼窄分离;中胛黑色,为基胛的粗延线,头顶具大块棕色光裸区;亚胛灰白色,覆粉,“眉片”低,白色;颜灰白色,覆白毛;口毛白色。触角柄节和梗节黄棕色,覆黑毛,鞭节基环节基部棕色,端部和端环节黑色,基环节长为宽的2倍,背突钝。下颚须浅棕色,第1节覆白色长毛,第2节覆白毛,端部具少量黑毛,长为基宽的3.5倍。胸部:背板灰红棕色,覆棕色毛,侧缘具白毛,小盾片色略浅于盾片,背侧片浅棕色;侧板灰棕色,具白色长毛。足黑色,具白毛,胫节基部3/4白色。翅透明,翅脉黄色,R4脉无附脉。两腋瓣暗棕色,交接处着生1撮白毛。平衡棒棕色,球部顶端黄白色。腹部:背板棕黑色带红色,第1背板中央具白斑,第2—5背板具白色三角斑,各背板后缘具白色横带。腹板灰色,中央具1列半月形暗斑。
雄性胸部背板和腹板黑棕色,覆黑棕色毛,余者为性的差别。
雌性体长18—20 mm,灰黑带红。复眼绿色无带;额黄灰色,覆黑毛,额项宽略大于基宽,高为基宽的5.2倍;额基胛红棕色,方形,与亚胛接触,与复眼窄分离;中胛黑色,为基胛的粗延线,头顶具大块棕色光裸区;亚胛灰白色,覆粉,“眉片”低,白色;颜灰白色,覆白毛;口毛白色。触角柄节和梗节黄棕色,覆黑毛,鞭节基环节基部棕色,端部和端环节黑色,基环节长为宽的2倍,背突钝。下颚须浅棕色,第1节覆白色长毛,第2节覆白毛,端部具少量黑毛,长为基宽的3.5倍。胸部:背板灰红棕色,覆棕色毛,侧缘具白毛,小盾片色略浅于盾片,背侧片浅棕色;侧板灰棕色,具白色长毛。足黑色,具白毛,胫节基部3/4白色。翅透明,翅脉黄色,R4脉无附脉。两腋瓣暗棕色,交接处着生1撮白毛。平衡棒棕色,球部顶端黄白色。腹部:背板棕黑色带红色,第1背板中央具白斑,第2—5背板具白色三角斑,各背板后缘具白色横带。腹板灰色,中央具1列半月形暗斑。
雄性胸部背板和腹板黑棕色,覆黑棕色毛,余者为性的差别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复眼无带;额高为基宽的5.2倍;亚胛覆粉;下颚须浅棕色,第2节长为基宽的3.5倍,主要覆白毛;胸部背板灰红棕色,无纵纹;翅透明,R4脉无附脉;腹部背板棕黑色带红色,第2—5背板具白色后缘和1列白色中三角斑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福建(南平、三明、永安、漳州、漳浦)、台湾(高雄、日月潭)、广东(惠东、罗浮山、南澳岛)、海南(五指山、霸王岭、吊罗山)、香港、广西(防城、大明山)、贵州(兴义)、云南(麻栗坡、个旧、勐腊);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一般形态与云南虻T. yunnanensis Liu et Wag非常相似,但不属于同一类群,云南虻翅横脉具暗斑,属凉山虻组T. liangshanensis group。本种在我国曾误定为赤腹虻T. rufiventris Fabricius。红腹虻是典型的东洋界种,在我国仅分布在华南区(图472)。
标本信息